在信息较为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经由多种渠道和方式,欣赏到西方的花艺作品。在感官上,大家主要会被它独特的造型及色彩所吸引,比较主观的表达对此作品的喜爱程度。
但对于职花专业人士来讲,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讯息,对作品进行属性定位,才可以在分析作品时,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及设计方式;所以,熟识花艺文化发展史,了解当代主要的趋势和艺术风格,同样十分之必要。
当我们回顾过去,会发现,众多艺术风格深远的影响了当代花艺作品的设计,借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可得知古文化对花艺有着深厚的影响力,这在新古典主义中尤其明显。
西方花艺的运用,最早记载于宗教服务之中,其发展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从古埃及古希腊,到罗曼歌德时代,再至文艺复兴和新古典时期,又经历了新艺术时期,一直发展到了近当代,花艺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可谓是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化史。
近代,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式文化席卷亚洲,从各行各业广泛的影响日韩,及中国。
美式花艺,更注重实用与效率,强调“花艺设计”作为商品的这一属性,研究了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造型,及其衍生的各类形式,直到今天。
而在欧洲各国,“重视传统”的态度并未消散,战前的花艺概念和技术也被较为完整的继承下来,直到今天,欧式花艺的创作目的,也并非是单纯的追求更加商业化的花泥设计,或是几何学的形式感…
其实早在50年代,德国国立花卉艺术学院的院长毛利茨,在其著作《花卉作品形态》(1954)一书中,既已准确提出:西方花艺设计所追寻的,并非是单纯的更加商业化的花泥设计,或是完全强调几何学的形式感,而是在于全面的表达“花”,这一植物类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独特性!
花艺设计的流行就像时装,室内设计和摄影,因为人们到世界各地旅游,彼此相互渗透影响,从而花艺设计也这样被传播到各地然后流行起来。花艺设计 的地域特性一直都很强,但随着当今各国花艺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增多,这个界限貌似没有那么清晰了。我个人一直在密切关注流行趋势预测专家Lidewij Edelkoort,她每年都在流行杂志《Bloom》上发表专题文章,她的很多预测其实对于花艺流行趋势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空间花艺设计是以设计为手段,以空间为主体,以花艺造型为灵魂,营造空间主题氛围的设计行为,大致可分为色彩设计、立体构成、花材选择与创意、灯光设计与特效等方面,涵盖了室内空间及室外空间的花艺设计。
设计是将计划、规划、灵感、想法,通过某种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空间花艺在国内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这个行业已经通过艺术实践、商业合作以及国际比赛的形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诸多流派的空间花艺大师,并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流派,他们把空间花艺带入了种类繁多的生活、商业、娱乐空间,让人们在品味提升的同时,自然的接受和推崇空间花艺师在场景设计、布控的重要作用。
在国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婚礼、宴会、展会、活动、商务空间诸如酒店、高级会所等活动和空间也都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活动现场的设计和装饰,过去单纯的花艺师通过花艺摆场、布置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商务活动的需求,因此也急需专业的能够整体把控空间氛围、风格以及细节布置的空间花艺设计师的介入。
在资源整合利用能力方面,花材选择与创意、灯光设计与特效,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没有理论基础的设计,往往会成为空想。理论与经验的不断磨合,不断创新,才能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完整设计流程与设计体系。
花艺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对花材的选择与设计上,更多的则在于结合花器、配饰、道具等设计元素的搭配运用。利用各种素材与鲜花,创造与符合主题、符合空开云全站 开云平台间、符合情景,富有创意的花艺设计。
花艺设计,可谓空间花艺设计点睛之笔。将有生命的鲜花,融入到整体设计环境之中,形形绽放在虚与实、远与近之间。空间内瞬间生动起来,而喜悦与感动之情,往往来自于人们对鲜花的美好向往。
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花艺艺术虽然属于小花小道,但是纵观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却是源远流长,距今已有4500余年之遥。它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同步走来,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支小葩究竟何时何地、何种形式开始溶入人类生活,溶入人类文化之中的,目前尚无定论,难以考证。对此问题插花界较集中的看法有两方面:
持此观点者有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部分插花界人士,他们认为插花艺术最早形式是由佛前供花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其理由论据来源于史书,佛教经文中的记载,如《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中记“……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认为这是中国有关插花的最早记载。
韩国善良插花艺术研究会会长、国际文化协会国际插花事业委员会委员长朴善良女士著文《韩国的插花艺术》(《台湾花》152期)中明确写“插花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再传入韩国,由韩国传入日本的……。”
此文没有引证,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来看,这条插花源流的传播路线恰巧与佛教由印度兴起后,向国外发展的北传路线十分吻合,那么随着佛教连同佛教艺术、佛教礼仪一开云全站 开云平台起传播也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因为佛前供花是佛教的主要供奉方式之一。
关于日本插花的兴起,中、日的史书皆有明确记载,是源于佛前供花的。佛教于公元6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当时为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的太子圣德摄政,指导政治与文化,他对佛教狂热崇拜,多次向中国隋、唐王朝派遣使者朝贡学习,致力于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引进。
使者小野妹子曾先后三次到中国,将唐代的礼仪、佛教艺术(包括佛前供花及供花的瓶器、祭坛器皿等)不断引入日本,加之圣德太子大兴土木,修造寺庙,聚集众多僧人、女尼大力宣传佛教,从而奠定了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祭坛插花的兴起,并开始发展为早期在僧侣中流行的祭坛插花。
佛教自由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兴起后,传遍了亚洲各国,并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及一些国家的国教,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插花艺术直接源于佛前供花或在供花催生下发展起来的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插花源于佛前供花之说在某些国家确是事实。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插花都是源于佛前供花的,因此还有另一种观点。
持此观点的主要是中外一些插花人士从插花的广义概念出发提出的,认为插花的原始形式是直接用采折的花枝(切花)捆绑或插摆成花束、头花、襟花、花环或插入器皿中而发展起来的,用于原始的崇拜、祭祀、辟邪、驱魔和馈赠、传情等习俗中,如早在4000~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将齿叶睡莲插入瓶、钵中作为墓室壁画,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与哀悼;古希腊人早在3000~4000年前用瓶花和花环作为婚礼中的装饰物,表示喜庆和祝福。
在中国远在佛教传入之前,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3世纪)民间已有上述原始插花形式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这在中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和楚国杰出诗人屈原的《楚辞》作品中都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花)。”这是描写未婚青年男女手持鲜花香草到河边去祭祀、嬉戏,双方相爱,别离时互赠芍药花的爱情歌谣。又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枌是榆树的古称;荍是锦葵花的古称;椒是香草或花椒。这首歌谣是记述陈国的一种民俗,男女青年聚集在树荫下跳舞唱歌,谈情说爱的情景,Kaiyun.com 开云男青年夸赞女青年的貌美似锦葵花;女青年则以一束香草回赠男青年,互传爱慕之情。再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记:“瑶席兮玉,盖将把兮琼芳……。”此意是指铺着瑶席,上面压着玉,合手捧着成束的美丽鲜花。诸如此类的记载有很多,这充分说明,远在3000多年前,中华先民对花卉就有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创造了原始的插花表现形式,成为当今许多礼仪插花形式的雏形,所以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之说是历史的事实。
世界插花艺术究竟源自何地,目前较集中的观点是东西方二源论,即西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为古埃及;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为中国或印度。
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法老(国王)贝尼哈桑墓壁上有瓶插睡莲花的图案以及公元前2400~1800年的五口插花器皿随葬品,这些发现可谓人类最早的插花创作文物的佐证。同时这些文物也充分说明古埃及人是最早有插花祭祀仪式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5000~6000年前就建成了完善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字、书法、Kaiyun.com 开云艺术和科学知识等方面对西亚和欧洲都有极大和深远的影响,考证这些地区后来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难怪与古埃及如此相似,与金字塔式的巨大、永恒、对称均匀的艺术风格相一致。西方的古典插花也正是以各种对称的几何图形为主的大堆头的表现形式,其特点风格也十分相似,如出一辙,所以古埃及是西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是无可非议的。
认为印度是东方艺术的发源地的论据很少,对插花艺术的影响也极微,暂不论述。有待进一步考证。
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史料和佐证皆为充分详实。理由是:中华先民远在新石器(5000~7000年前)时代就有了较高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大自然中的花草烧制在彩陶器皿上,溶入生活。又如前所述,早在3000年前中华先民就创造了最原始插花表现形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不仅美化环境,装扮仪容,而且更重要的是用以传情明志,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又据考古发现在我国河北望都的东汉古墓的壁画上绘有一盆花,内插有等形等长等距离的6支红花枝,下垫有方几,酷似人为插制而成的一件插花作品,这足以表明在1900多年前,在先民们生活中已经有了原始容器插花的意念,大大推动了插花艺术的发展。如此种种都是发生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佛教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诞生的,公元初年即中国的西汉末年或东汉初传入中国的。根据现有史料和佐论,东方各国的插花艺术发展历史都远远晚于中国,故而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无可质疑的。